1、 有机质农业是种养循环农业的基础
“有机质农业”概念是由“耕育农法”创始人团队在1989年世行灌溉农业项目规划中孕育,在2009年1月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项目规划中得到广泛应用。2019年9月28日,在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支持,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等单位主办的2019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全球科技创新大会上,“有机质农业”与“耕育农法”全国生态发展与创新团队获全球科技创新奖。“有机质农业”与耕育农法相结合,在保持传统农业技术、利用植物的相生相克和生物防治的基础上,利用微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等多种技术,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采用中医农业方法和中医农业投入品应对种植生产中出现的病虫害、养殖生产过程中的畜禽疾病防控治疗问题,推行生态生产方式。强调精耕细作,精心精准,精品优品技术生产要素。
“有机质农业”是以农业种养循环、种养平衡为基础,以农田废弃物还田为手段,提高和保持土壤较高水平的有机质含量。在保障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土壤可持续生产和利用能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生态发展之路。
有机质农业倡导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即根据当地农田的产出、市场需求以及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合理配套布置养殖品种和养殖规模。就地或就近利用农田产出食物和副产品发展养殖,减少养殖业需求的农副产品运输距离,为养殖、加工废弃物生产的有机肥料还田提供方便。土壤有机质缺乏是土壤万病之源,几千年来的传统农耕,土地生产的农作物为人类提供食材,当人类和动物吃完的排泄物都要归还给土壤,农作物的秸秆也要归还给土壤,一方面是把土壤的肥力提高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把从农作物带走的生命元素重新归还给土壤。每年施入农家肥,土壤有机质丰富。但是近几十年,我们依赖于使用化肥生产农作物,带走了土壤的生命元素,不把农作物的秸秆以及人和动物排泄物还给土壤,只从土壤索取生命元素,而不归还,这必然导致土壤当中的生命元素不断流失,引起生产的农产品严重缺乏生命元素,当我们的食材缺少矿物质和生命元素的时候,必然导致慢性疾病和亚健康发生。
2、 发展农业生态生产,增加生态优质农产品供给
近年来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土壤投入产出失去平衡,随之而来的是化学污染,土壤板结,土壤理化性状、团粒结构破环,保水保肥能力能力、透气性、酸碱度变差,有机质含量降低,营养失衡。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变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态健康食材的需求,引发对土地的数量和土壤质量都来越高的需求,维系优质可持续利用的健康土壤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脱胎于传统农耕的有机质农业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1)倡导种养平衡、生态循环。土壤健康,种植的作物就健康。有机质是土壤健康和优质农产品生产的重要保障,只有健康的土壤才可以生产出健康的生态食材,有机质直接影响着农田、生态、植物健康,间接影响动物和人类的健康。有机质农业积极致力于利用耕育农法循环农业培育生态土壤,使农业生产回归健康生态本源。有机质农业是耕育农业、生态农业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土壤呼吸强度和维系土壤健康的农业(呼吸农业),有机质农业不同于遥不可及高门槛生产条件的有机农业,他是按照循环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模式,以提升和保持土壤的有机质高水平含量,保持在当地或就近的一定区域内,农田种植产出与发展养殖业品种和规模之间的平衡,最大限度将农业生产和加工的废弃物综合利用,通过养殖业实现过腹还田,形成良性的生态种养农业。农田产出的优质生态农产品和秸秆等副产品,其生态食材作为人类健康生活食物和动物的健康养殖饲料,种植和加工农副产品和生态作物秸秆用于养殖饲料、饲草和生态肥料。将人畜粪便通过沼气或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优质肥料用于还田,保持和提升土壤有机质养分,为形成下一轮更高质量的有机质农业创造基础。实现优质有机质农田、生产优质生态食材、供应生态餐桌和市场良性循环。
(2)建立生态产业标准。加快建立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加强生态农产品品牌基地建设,创新开展生态高质高效行动。 依托“生态原产地”、“中医农业”、“生态食材”、“生态餐饮”团体标准, 创建一批生态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生态生产全过程高质高效技术模式。
(3)利用中医农业投入品、发展生态健康养殖。创建中医农业健康养殖示范基地,继续实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大力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重点发展池塘工程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稳步发展稻渔综合种养。
(4)打造生态农产品品牌、提高生态农产品质量。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生产者自我质量控制、自我开具合格证和自我质量安全承诺制度。加强生态食材、生态机农产品、生态原产地农产品评定和管理。开展国家生态农业品牌产销对接活动,继续做好生态农产品农餐对接、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工作。
3、 加强有机质农业推广示范,促进中医农业产品评定和生产
多年来,由于我国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农业一直在走过度耕作和种植的路线,严重依赖化肥、农药的投入,这种不合理的耕种模式与施肥习惯导致土壤超负荷产出,严重透支,深深伤害了土壤的耕作层,造成土壤酸化、有机质下降、灌溉水位下降,地力在衰退等问题。近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测土配方施肥”“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全国土壤污染调查”等重大工程及项目,在土壤分类、地力提升、肥料研制、土壤修复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但是,这些专项的、局部的、单一的措施相对零散,形不成整体的架构,在保证和提高土地质量上难以形成合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
(1)加大农业废弃物还田力度,促进有机质农业发展。扩大中医农业投入品使用范围,深入实施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提高化肥利用率。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实施果菜茶有机肥和中医农业投入品替代化肥实施范围。
我国农耕文化悠久,耕育农业要求保持有机培肥理念与现代农业结合之路。耕育农法强调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壤是土地的精华,具有养育、生态以及社会保障等多种功能。它支撑生物生长生活。土壤还是众多生物的栖息地,为生物提供藏身之所。土壤也为动物及人类立足于生物圈提供了丰富的食品,既包括初级生产获得的植物产品,也包括次级生产获得的动物产品。可以起到固碳的作用。
(2)利用苦参碱植物源农药,持续推进化学农药替代。深入开展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保持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实施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行动,推广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等绿色技术,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打造一批全程绿色防控示范样板,带动农药大面积减量增效。
(3)发展循环农业、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平衡利用。
要提升现有耕地质量,必须加强中医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建立土壤质量保护标准体系,推动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升。畜禽粪便和秸秆等农业有机废弃物高效还田利用,既能减少面源污染,又能提升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固碳能力。我国现有38亿吨畜禽粪便和近8亿吨农作物秸秆等农业有机废弃物,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隐患,同时我国土壤有机质来源和潜力。
4、 加强农业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建立耕育田园体验基地
中国的传统农业是以生态为中心,遵循自然规律,不与自然对抗,在封闭的内循环圈内,农作物的果实留给人类食用,根茎叶喂牲畜,然后人畜粪便还田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年复一年的循环向前发展。所以我们的作物肥料取之于畜禽粪便,布料取之于棉花和蚕丝,我们的染料取之于各种花草,建筑取之于木材和和天然矿物,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没有对万物的掠夺和伤害。
(1)利用生态志愿者、加强野生动植物、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大自然的生态体系中,土壤是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最基础、最根本的因素。健康土壤事关粮食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事关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培育健康的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生物活性,不但具有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的经济价值。而且具有减少化肥农药施用、增强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固碳减排能力的生态涵养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强化农业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倡导生态生活、生态消费理念。
(2)依托耕育田园模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立中医农业耕育田园青少年体验基地。利用中国现代农业暨产业化论坛平台,打造耕育农法、劳动教育、生态餐饮、生态体验、户外拓展、婚纱摄影、休闲垂钓、科普研学、田园康养于一体的耕育田园综合体,建设“中国美食地标”和“中国文旅地标”耕育文化宣教基地,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5、 加强生态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生态农业持续发展
土地是生态之源、土壤就是健康之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有机质过低的土壤免疫力就低,容易板结,酸化,作物容易得病。有机质本身就是养分的储藏库,同时深刻地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同时有研究表明,土壤有机质深刻影响水分的存储。土壤有机质也深刻影响着土壤的质地和结构。丰富的有机质下,土壤可以形成稳定的大量的有机无机复合体,具有良好的土壤结构,不仅抗土壤侵蚀,也为根系提供理想的水分和空气条件。最主要的是,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各种大大小小生物的碳源和能源。丰富的有机质下,土壤中自然形成庞大的食物网,构建健康的生态系统,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是土壤活力的来源,从养分转化直到病虫害控制,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依托联合国工发组织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探索建立绿色农业技术、标准、产业、经营、政策、数字体系,集中连片开展生态种养平衡有机质农业技术应用试验,建设生态农业发展基地,总结不同生态类型、不同作物品种的农业生态发展典型模式。组织举办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发展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