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热爱”,探寻乡村孩子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时间:2021-05-20 16:04编辑:admin来源:当前位置: 主页 > EOD模式 > 理论前沿

床上床下,田间地头,甚至是妈妈的生肉铺里,凡是能立起脚尖的地方,都是云南省砚山县那夺村邬刚云的舞台。最近,这个小女孩感动了亿万网友,她跳舞的短视频在各大平台上出现,关于她的话题在微博上阅读量达2.4亿。

很多网友在看过邬刚云的舞蹈后都感叹,“要有热爱,哪里都能翩翩起舞。”她的故事也被哔哩哔哩拍成纪录片《小小少年》的第一集《那夺云》,3月10号开播以后,目前已经获得了近30万的点赞量。值得注意的是,在纪录片中,还有很多像她一样热爱跳舞的女孩子。她们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甚至有些从小就被父母抛弃了。生活是苦涩黯淡的,但是一旦跳起舞,她们就自信得发光,而且有了对未来的规划,她们说:我想当舞蹈家、美术家、老师……

在一些人眼中,舞蹈是“阳春白雪”,培养这个“上层建筑”需要很多的“物质基础”。因此,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如此多才多艺显得难能可贵。而在赞叹“可贵”的背面,折射出的是赤裸裸的现实:人们之所以感到震惊,正是因为能够这样自由发展兴趣爱好的农村孩子太少了。

对于一些农村孩子来说,兴趣爱好是种奢侈,因为现实和喜爱有绝对的先后排序。要是以兴趣爱好为业的话,就更显得不现实、不靠谱。去年湖南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在考取高分以后选择了北大冷门的考古专业。有人为她高兴,但更多的人为她选择的没“钱途”的专业担忧。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对农村孩子来说,他们难道“不配”拥有兴趣爱好吗?有多少农村孩子的兴趣爱好还未充分萌生、得到培养,就被现实扼杀了?我们应该怎样呵护农村孩子的兴趣爱好?

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当然“配”!农村孩子不仅“配”拥有兴趣爱好,而且兴趣爱好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什么是兴趣爱好?它可以是唱歌跳舞,也可以是读书画画,还可以是种花养草,抑或是踏青爬山。总之,兴趣爱好就是最终诉诸于精神层面、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是给心灵自由生长、让精神自主成长留出的一个小小空间。热爱可抵岁月长,兴趣爱好虽不一定有直接的现实回馈,但却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支撑和心灵上的滋养。

在应试教育体系中,在“成功学”狭隘的评判标准下,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对精神的涵养。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在现实和精神先后排序下,在“不配”的心理作用下,谈论兴趣爱好仿佛是种奢侈。近几年“小镇做题家”(注:出身小城镇,擅长应试,但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频繁出来自嘲,看起来他们已经成功地在千军万马中走过了独木桥,但还是会有强烈的挫败感,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是因为在成长期忽略了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发展。

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时常让我们看到:有爱好能让人生充实丰盈,无爱好则生活容易苍白干瘪。其实,正是因为好的兴趣爱好有益于身心健康,正是因为农村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困难会相对更多,所以才更需要发展兴趣爱好。兴趣爱好能够让他们在面对现实困顿时有坚强的内心,能够让他们不断超越人生中的挫败和磨难,能够让他们抵御精神的荒芜和灵魂的无力之感。因此,家长、政府和社会等各方都应该更加重视培养农村孩子的兴趣爱好,注重呵护他们自然生发出的热爱。

尊重和鼓励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最直接的主体毫无疑问就是家长。有人会说,农村地区的父母养孩子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哪有那么多物质和精力去“养”他们的爱好?其实,通过邬刚云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能够给孩子很强的动力。她的妈妈没有能力去找专业机构,有时候一边切肉,一边给她打节拍,还会帮她压腿。妈妈说:“只要她喜欢,大人就去帮帮她。”她的爸妈正在盖的新房子中,有一间特意留给她练舞蹈用。家长应该知道,养育既需要物质,也需要精神。精神教育,既指父母在精神方面的付出,也指父母对孩子的精神进行涵养。

而今,数字信息技术的进步,也为农村孩子发展爱好提供了便捷的条件。邬刚云所在的“小地方”没有专业的舞蹈培训机构,去大城市找专业老师又不现实,她就跟着网络上的舞蹈教学视频学习基础动作。她非常有毅力,哪怕坐在沙发上也会随时把腿抬起来进行拉伸。她自学的能力、坚持的毅力让我们看到,孩子无法选择出身,但是可以通过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热爱。

我们一直在强调,孩子是家庭的、民族的未来,教育不仅仅是家庭的责任,还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邬刚云被大家看到的契机,来自母亲学车时驾校校长向北京舞蹈学院老师进行引荐。当时,舞蹈学院的张萍和丈夫计划通过义务辅导和资助贫困家庭子女学习舞蹈的方式,帮助山区留守儿童探寻人生的另一种可能。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并不仅仅是孩子们都当了舞蹈家,但是至少让她们通过兴趣爱好有了梦想,有了对未来的憧憬,有了面对黯淡现实时依然能够翩翩起舞的精神力量。

但是也要看到,不是所有孩子都像纪录片中的孩子一样能够遇到“伯乐”。农村孩子要想坚持兴趣爱好,除了自己的坚持,父母的支持和付出,社会的爱心,更需要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公平分配不仅要体现在城乡的地域分布上,还应体现在教育资源在基础设施和精神支持的多重力量中。尤其是精神资源,不仅要改变分数决定一切的评价体系,还要加强“精神教育”,让孩子的内心减少挫败感,增强力量感。

希望有更多人站出来共同呵护农村孩子的梦想,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能够让自己的喜爱尽情地、多姿多彩地迸发出来,能够在未来的人生中有更丰盈的内心去选择道路、面对现实。

上一篇: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与乡村建设的战略机遇

下一篇:暂无

本月点击排行

本月精选